我国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,建设速度加快。截至 2025 年 5 月,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突破 1440 万台,同比增长 45.1%。前 5 个月,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 158.3 万台,同比上升 19.2%,其中,公共充电桩新增 50.4 万台,同比增幅达 55.8%。值得关注的是,1—5 月,桩车增量比达 1:3,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
新能源汽车 475.3 万辆的销量增长形成良性适配,基本满足车辆充电需求,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
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方面,广东、浙江、江苏、上海、山东等 10 个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桩占比达到 67.9%。不仅如此,我国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,充电站覆盖范围逐渐扩大、充电电量明显提高。截至今年 9 月底,我国高速公路服务区(含停车区)已安装 2.88 万台充电设施,覆盖停车位 4.48 万个。
此外,国家能源局正加快补齐农村地区充电短板,此前选取了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大、充电场景较为典型的 33 个县(区)、74 个乡(镇)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
应用推广活动,加快构建满足不同地区、不同类型、不同场景充电需求的服务网络,以点带面促进全国农村地区充电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在技术方面,国家能源局组建能源行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,建立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充电基础设施标准体系,累计发布国家标准 31 项、行业标准 26 项。同时,已建设省级充电设施监测服务(监管)平台 29 个,为各地开展行业管理、补贴发放、规划制定提供支撑,国家能源局正有序推进国家级平台的规划建设。
物流园区方面,
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物流园区接入网络货运网络提供了关键支撑,实现了从传统仓储运输向数字化、智能化方向的跨越。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设备,实现对园区内货物、车辆、设备的实时监控。这些传感器可以采集温度、湿度、位置等关键数据,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中央管理系统。
在接入网络货运网络时,物流园区需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。这个平台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,能够将园区内的各类信息与外部货运网络实现无缝对接。通过 API 接口,园区可以实时获取货运需求信息,同时将自己的仓储、运输资源发布到网络中,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。
智能调度是物联网技术赋能物流园区的核心价值所在。通过分析实时采集的数据,系统可以自动匹配货物与运输资源,优化运输路线,减少空载率。例如,当园区接收到一批需要发往多个目的地的货物时,系统可以自动计算最优的装载方案和运输路线,并协调园区内的装卸设备和运输车辆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实施物联网技术改造时,物流园区需要特别注意数据安全问题。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加密机制,另一方面要确保系统具备足够的抗攻击能力。同时,还要考虑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,避免产生信息孤岛。
展望未来,随着 5G、
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成熟,物联网在物流园区的应用将更加深入。届时,物流园区将不再是简单的货物集散地,而将成为智慧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,为整个物流网络提供更加高效、智能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