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突破,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,正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“助推器”。近年来,镇江市以公共数据平台为核心引擎,充分运用
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,整合能源消耗、碳排放和
环境监测等多维数据,打造智慧低碳城市管理体系,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。
数据如何赋能绿色经济发展?市数据局数字社会处处长张菲菲告诉记者,在能源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可以预测能源需求和供应趋势,为能源市场的供需匹配提供有力支持;在环保领域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污染源和环境影响评估,为环境治理提供数据支撑。基于公共数据平台的数据要素赋能,正在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助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。
打造智慧低碳城市,数据采集是前提。镇江市加快构建物联感知网络以及相应配套设施建设,实现了用能及碳排放数据实时采集,同时加强了数据治理,利用公共数据平台汇聚城市能源和碳排放数据,实现对城市、企业相关碳排放数据的实时采集、核算、监测、分析,形成碳排放主题库,摸清城市“碳家底”,为政府决策和城市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。
作为“绿色镇江”的数据资源底座,市公共数据平台已汇聚市场监管、公安、人社、工信、文广旅、税务等65个市级部门84.36亿条公共数据,发布数据目录5万余个,累计发布服务总数5.2万个,数据接口月均调用1200万次,为智慧城市绿色能源环境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。
数据要“采得到”,更要“用得好”。镇江作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,绿色低碳的概念已经融入城市的肌理。近年来,镇江市依托公共数据平台,在全国率先建成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云平台,为接入企业精准“画像”,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,为接入企业精准画像,评估其用能情况,判断企业是“碳排平稳”、“碳排下降”还是“碳排大户”,并结合生产经营状况,研判出碳排强度,进行科学评估。目前,接入平台的企业已达438家。
江苏鹤林
水泥有限公司是率先接入“碳平台”的试点企业。他们在内部构建起平台感知网络,通过相应配套设施,采集设备级用能数据,通过数字化建设了一条“孪生生产线”。哪里能耗高了、碳排放高了,平台数据都有反馈,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提升。
杭州市在碳达峰试点城市数字
化工作推进会上,发布全省首个城市级碳预算管理数字化平台。该平台由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负责建设和运营,通过整合区域、行业、企业多维度数据,构建碳排放目标核定、动态监测与智能评价体系,为城市、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,标志着杭州在碳治理领域迈入数字化新阶段。
国家发布的《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》要求,2025年年底前,指导各地区开展碳排放预算试编制工作;“十五五”时期,指导各地区根据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。作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,杭州率先探索以“强度控制为主、总量控制为辅”的碳双控机制,依托电力数据覆盖广、实时性高的优势,通过“电-碳协同”模型实现碳预算数字化精准测算。
平台数据显示,2025年杭州全市碳排放强度预算目标为0.433吨/万元,较2024年下降4.7%。至“十五五”末期(2030年),碳排放强度累计降幅预计达16%,降至0.364吨/万元。平台还建立了不同领域、行业、企业的全层级核定模型。国网杭州供电公司能源大数据中心工程师赵坚鹏介绍,得益于电力“分钟级”远程数据采集能力,平台可实时测算碳排放量,误差率低于5%,为全域、区域及行业碳排放监测与预警提供技术支撑[2](。
电子社保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化服务平台,其年接入量的显著增长反映了其在绿色生活领域的广泛应用。电子社保卡不仅提供了二维码、身份认证、
支付结算、亲情服务、亮证服务等基础功能,还实现了相关全国服务和属地服务的集成,已开通100项全国服务和1000余项各省市属地服务,2023年全年提供服务151亿次[6](。
电子社保卡的访问量大,月活跃人数最高达1.56亿,日活跃人数最高达840.77万。其服务功能持续增多,群众通过扫码、验密、刷脸等方式完成身份认证,可通过主扫、被扫、线上操作等方式完成缴费支付。电子社保卡在人社业务领域的应用,如社保查询、待遇认证、就业创业业务申办、职业培训信息查询、劳动用工服务、人才服务、社保卡“跨省通办”、职业伤害保障、工伤跨省异地就医结算、个人养老金服务等事项,为群众提供了便捷的在线服务[7]。